来源:淄博日报 作者: 孙昕
物以稀为贵。鲁青瓷重新诠释了“稀缺”的含义。
1972年,北京饭店下给原淄博瓷厂的60万元订单一做就是3年。当时鲁青瓷的成品率不到1%,满满一窑产品最后挑不出几件成品。此后,鲁青瓷生产一直断断续续。
极低的成品率造就了珍奇稀缺,但同时也扼杀了成长空间。从许多名贵瓷种一出生转即消亡的事实看,缺乏足够的成品率和稳定的烧制技术是其根本原因。一方是市场极端渴求,一方是生产规模难以解决,这种奇异的对比恰恰在鲁青瓷身上发生了。
“之所以成品率极低,是因为鲁青瓷采用了独特的窑变技术。”任峰解释说,“所谓窑变是指陶瓷釉色在高温下演变而成,人力难以控制。鲁青瓷的颜色经过三次烧成才形成最后的神奇之色。”
老百姓流传一个说法是,“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均瓷的名贵在于其独特的窑变釉色,其釉色是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鲁青瓷则是集成了中国陶瓷文化最优秀的部分,说她是国窑精萃一点也不过分。而鲁青瓷不仅是窑变釉色,而且延续了中国青瓷的精髓,其文化意境的高妙自然超乎想象。
成品率不解决,鲁青瓷难以长大。为了解决成品率低的难题,昆仑瓷器公司不断调整用料,改进烧制方式,任峰还去日本名古屋考察,希望能学到一些有用的技术,几年来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系列改进,成品率提高到了8%。
有了成品率的保证,一批更大更好的产品得以产生。双耳马头螺纹瓶、方形福寿双耳瓶、双耳鹿头尊高度接近半米,最大直径达0.4米。从专业角度讲,1360度高温下,瓶型的增大,带来的制作难度是几何级的增加。
成品率的提高和技术趋于稳定最终救了鲁青瓷。任峰说,当前的成品率和制作技术完全可以满足在确定时间内供货的市场需要,也可以满足更大难度表现力的创作需要。
产品改进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增加了鲁青瓷的神秘性。昆仑瓷器完全接手了原淄博瓷厂的资产,生产布局也几乎没有变动。唯有烧制鲁青瓷的窑由于规划需要,窑址从厂区北部迁到厂区南部,自此烧制出的窑变鲁青瓷比从前的产品更胜一筹,而过去在厂区北部烧制的青瓷颜色偏重偏死。这一偶然发现使任峰认识到,类似于“茅台独特酿造环境”的现象在鲁青瓷身上再现了。
任峰说,老祖宗选址建窑是有一定道理的,站在祖宗的肩膀上,我们希望用创新思维和创新科技守住并发展这份基业。